“中国式教育”之殇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往期文章» “中国式教育”之殇

“中国式教育”之殇

时间 : 2014年12月31日 15:03 栏目 : 往期文章 作者 :

据报道,浙江一8岁男童因不满妈妈逼着写作业,打电话报警。“我要看动画片,妈妈却逼我写作业。警察叔叔,把她抓走……”

看到这则新闻,我们既觉得搞笑,又深感悲哀。不禁想问:“中国的家长怎么了?中国的孩子怎么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我们把孩子逼到要报警的地步,不能不说是家长的失败!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因被逼写作业就报警,“熊孩子”的做法着实值得反思,但是,我们更要注意的是,不能让“中国式家长”的高压教育成为孩子的青春之殇。

“中国特色”是中国固有的:中国特色的饭桌交际、中国特色的办事效率、中国特色的人际关系……而近几年,又出现了中国式的电视剧,“中国式”已经成为一种专属名词。中国式跨越、中国式奇迹,甚至是中国式离婚,当然还有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讽刺,这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现实情况中,父母孩子和谐的实在太少了,这是父母教育的失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长制,国家如此,君是君,臣是臣,小家更是如此,父为子纲,小孩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和发言权,他们只是作为家长的附属,只不过男孩比女孩更为幸运些,因为日后他们有成为家长的机会,而女孩则完全没有出头之日……可以说这种家长制言谈的封建流毒还是一直留到了现在,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延续一生的,它很复杂,但现代社会,父母子女的关系大多是父母用自己的方式爱子女,不论子女是否需要,而子女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父母,不管方式是否恰当。当双方无法沟通的时候,矛盾必然产生。

“中国式”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

一、让孩子成为“乖”孩子

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乖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

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十之七八是女孩子,这是为什么?因为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

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

二、孩子视野变窄

随着世界的全球化发展,家庭教育也不仅仅是局限于“小家”之中了。今天的家庭教育已经突破了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更加开放的环境。

但是即使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大多家长的教育还是很局限的。“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家长希望孩子做到的,为此,他们会尽量隔绝孩子与外界的联系。他们更多的要求是孩子要“一心只读圣贤书”,因此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孩子知识的增长上。

三、寒暑假成为“第三学期”

寒暑假的意义是让孩子放松、休息的时间,但是,现在的寒暑假已然成为另一个特殊的“学期”。首先,老师布置大量的作业。其次,因为种种原因,孩子的寒暑假成为培训机构、补习机构的新战场,孩子的时间被安排的满满的,没有放松时间。回到家中,父母通常会监督做各种作业,或练习各项才艺。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不是休息的港湾。

“中国式父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从幼儿园到婚姻介绍所,中国的父母总是奔忙在第一线,“以爱的名义”充当孩子的先锋,为孩子规划人生的每一步。这样的爱很伟大,但也残酷。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然而,现在的父母经常过多地将自己的意愿和经验提前施用于孩子身上,将自身的压力传输、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过早地灌输孩子“竞争意识”。这样做的结果:父母劳心劳力,原本属于孩子的舞台,孩子却普遍缺席。父母按自己的愿望去规划孩子,孩子却更加迷茫;父母把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压选择逃避。

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为人父母者不应操之过急,过多泯灭孩子的天性,包办孩子的青春。我们不要用太多的规矩去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中国亲子教育第一人董进宇博士说到,应该用更多的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用足够的耐心、细心与孩子沟通,让孩子在温暖和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改变孩子,先从为人父母的自我改变开始。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