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不可逾越的大山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首页» 家长误区»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不可逾越的大山

别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不可逾越的大山

时间 : 2015年1月2日 12:12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董进宇

在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永远比不过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这反映出了一种现实,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用一种对比的方式,例如,有的家长在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没有鼓励已经有进步的孩子而是说:“你看看人家李叔叔家的儿子,今年又是拿双百”。

 

董进宇博士指出,这样的“反比”教育模式,即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以他们中的佼佼者为例与之比较,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但换句话说,如果“反比”用得过量,就很可能产生副作用。

应该说“反比”的出发点是好的,目的是让孩子向榜样学习、看齐,但通常效果却不理想。因为这一“比”往往使孩子失去信心,近而产生逆反心理,“像他这样的有几个,全国恐怕也就这么一两个。”“你怎么不去学他,想当年你也不咋样,恐怕连我都不如!”等等。一旦有了这种心态,榜样的意义就不复存在,甚至会产生条件反射,本能地拒绝学习其他。有的孩子说“别烦我”,恐怕就是这种特定情绪的写照,也是“反比”带来的副作用。

 

在媒体上孩子看到与自己同龄的榜样时,大都会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有的还会暗暗对照自己。这时,如果父母能抓住机会,及时地进行启发和诱导,那么,这个榜样就可能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甚至无穷的力量。家长可以采用循循善诱的方式,表达出榜样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今天的地步,如果不努力也将一事无成。在表扬榜样的同时,更应该给自己孩子信心,告诉他,只要肯努力,自己也会像榜样看齐,甚至是超越榜样。告诉他,他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怎样使榜样在孩子身上产生积极的作用,力求避免出现副作用呢?董进宇学习方法想要告诉广大家长,就是不要人为地拉大榜样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而是要尽量缩短这种距离,让孩子有一种可望而又可及的,觉得可以追上的动机和愿望。

 

比如在电视台的儿童节目里看到一个画画的很好的孩子时,父母不妨这样说:“这画画得真好,不过,我觉得他也不是天生的。如果你认认真真地练上几年,肯定也能达到他这样的水平。”或者说:“孩子,你觉得他的画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好?”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待孩子找到答案后再问:“那么,你能不能学习他呢?”反之,恨铁不成钢,带着情绪不适当地运用反比,只能使孩子产生自卑,觉得太遥远,自己根本无法企及,因而索性拒绝学习。

 

董进宇亲子教育认为,父母应学会运用激励机制,为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榜样,在激发出孩子斗志的时候,做好万全的准备,给孩子提供他感兴趣的事物,让孩子们在与榜样看齐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闪光点!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