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到底怎样“罚”孩子?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首页» 家长误区» 家长课堂:到底怎样“罚”孩子?

家长课堂:到底怎样“罚”孩子?

时间 : 2015年1月2日 17:05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他想教育儿子不要撒谎,于是就打了儿子脑袋、肩膀、屁股几下,还推了儿子的脖子。儿子又开始跑,他在后面追打过程中,儿子又一次摔倒,头磕在地上。这次摔倒后,儿子边哭边说难受。他把孩子送到医院抢救,第二天中午,儿子抢救无效死亡。儿子意外死亡,他不但入狱,妻子也要离婚,一时冲动导致家破人亡。

无论孩子犯什么样的过错,家长都应该宽容他们,要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去多动些脑筋,尽量不要去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否则后悔莫及。

既然是孩子,他们大都缺乏明辨是非、孰对孰错的能力,就有不懂事的时候,就有做错事、犯错误的时候。正是由于孩子有了这些毛病,家长才能去教育教导他们。否则的话,孩子们个个从小到大都优秀得不得了,那么还要我们家长干什么呢?还要老师还要学校干什么呢?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教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要教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当孩子犯错后,要宽容孩子的过错,给他们改正错识的机会,千万不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体罚万万不可

孩子错了,批评他,教育他是应该的,但是体罚却万万不可!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甚至体罚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以爱为基础,适度,适当,切不可过分,否则,你不仅伤害他幼小的心灵,那也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孩子是琵琶,父母是琵琶手,要弹奏住和谐的音符,父母就得要一条心,以爱为出发点,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惩罚”而非“体罚”

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点和错误都会伴随着他的脚步。教育孩子的时候,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它和体罚完全不同。惩罚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体罚对儿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甚至比死亡还要严重。体罚教育是一种“无能的教育”。体罚能解决什么问题?它只会使儿童内心产生恼怒和愤恨,形成固执和对抗的心理品质,它唯一能够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冷酷和粗暴。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完全出自本能。这时,成人不应随便发火,勿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让孩子从和谐的氛围中认识错误,敞开心扉,诚恳地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养成诚信的品行。

三、智慧的罚才是真爱

曾读过这么一句话:“孩子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中,“棍棒出孝子”的古训流传至今。常见的“体罚”,大致有以下几种:棒打、罚站、打巴掌、拧屁股、禁闭等等。有些家长以为运用体罚,孩子就会听话,我则觉得体罚要因人而异,适当的体罚是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过度。

其实体罚不一定是哭哭啼啼,“体罚”也可以变变形式,可以“罚”孩子劳动,如做一些家务,让孩子将“功”补过,但家长要注意讲话的技巧,不要让他以为劳动就是表示惩罚,以后对劳动产生厌恶感。在罚过之后一定要让孩子心悦诚服,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同时,要想“体罚”有效,不能滥用,不能每天都对孩子进行体罚。

四、恩威并重,宽严有度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教育难度越来越大,很多孩子不在溺爱中变坏,就在体罚中“被害”。父母教育孩子应该恩威并重,宽严有度。

“棍棒之下出孝子”,这种传统的教育经验在我国源远流长。“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体罚这种教育方式能够行之有效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然而这种带有暴力色彩的教育方法俨然是一把双刃剑,不能作为常规的教育方法。

体罚孩子要讲究尺度,要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身心折磨,让孩子“乖”得担惊受怕。

五、父母应多用“自然惩戒”法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孩子都会犯错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应当尽可能地使用自然惩戒的方法,少用人为惩戒的方法。因为自然惩戒它是公正的、理应受到的处罚,孩子容易理解与接受。如交通违章,交警按章罚款,违法者并不会产生委屈或是对执法者的不满,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操作不当而懊恼。人为惩戒的方法易使惩罚扩大化,而且惩罚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容易使孩子感到委屈。

类似的情况有很多,如,前天刚给孩子花二十几元钱买的卷笔刀,今天就不见了。有的父母采用人为惩戒的方法,对孩子大声训斥甚至体罚一番,然后重新再给他买一个了事。结果,孩子还是经常丢三拉四。买要买的合理,一定要买,必须要从孩子的零用钱里扣除,让他觉得心痛才行。

自然惩戒的方法应当就事论事,不搞扩大化,不算总账,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

六、适当的惩罚恰当的教育

孩子,究竟该不该打呢?

当然,打孩子会造成不良影响。但有不良影响并不等同于不能打孩子。事实上,完全不打孩子几乎是不大可能的,而热衷于打孩子的家长似乎也不存在。问题的关键不是要不要打,而是怎样打。

打得及时。尽可能在孩子发生不良行为时马上加以惩罚,因为在孩子心目中,事情的因果关系是密切的,如果事情过去几天再惩罚,或几件事加起来一起惩罚,孩子会不明就理,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受罚。但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所和外人面前打孩子,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打得适度。体罚孩子,一定要“适度”。首先是打得次数适度,经常打孩子,孩子就会习惯于挨打,逐渐养成一种即使挨打也满不在乎地态度。其次是打的程度适度,不要打得太重,太狠,但需要打到服气为止,能够真正认识错误,接受父母的正确意见。适度的打、适当的惩戒可以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让孩子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学会承担责任。

打得明白。惩罚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打他,让孩子明白挨打的理由,告诉下次应该怎么做。打只能阻止错误行为再次出现,但它本身不能带来正确行为。只有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以及造成的危害时,才不会再犯。

尽管如此,家长还要注意两点,一是盛怒之下不要打孩子;二是打一巴掌要摸一摸,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让孩子知道父母打他是为他好。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 董进宇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dongjinyu.com.cn/2906.html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