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火求爱” 我想见妈妈
时间 : 2015年1月5日 15:03 栏目 : 往期文章 作者 :
四川广安市12岁的女孩小琳为了见妈妈,竟然烧毁邻居家的房屋,只因她觉得“事情搞大了,妈妈就回来了”。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的问题长期存在。6000万留守儿童和他们背后的家庭,不容我们忽视。作为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放火求爱”是精神贫乏导致的极端事件。儿童时期正是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早期社会化阶段,父母外出打工不仅是一种物理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光,留守儿童与父母都被隔离在两个不同的生活世界,彼此不能进行直接的社会互动,只能以间接的方式进行联系和沟通。
留守儿童在面临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和青春期变化等问题时,往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多少年来,留守儿童想念父母,渴望家的温暖,但相聚的时光却总是那么短暂,对家的勾勒都来自想象和回忆。“爸爸妈妈”在许多时候成为一个遥远而空洞的符号;只有在春节父母返乡的时候,才能变得真实而具体。为了见到妈妈,小女孩不惜“放火求爱”,这样的行为偏差,错得让人痛心。亲情是孩子最好的情感支持系统,是“心灵一生的牛奶”。然而,农民工在实现家庭经济功能的同时,不得不将抚养教化孩子的家庭功能“转嫁”给上一辈或者同辈的亲友。由于“重教轻养”和“施教不当”,留守儿童通常面临着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道德教育大打折扣、个性发展深受束缚、人际关系冷漠疏远等问题。
儿童应该和父母在一起,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恰恰不能与这些儿童共同生活,这给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知识学习、性格培养、思想品质养成、人格形成等方面带来了种种不利的影响。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带有与“单亲子女”以及“孤儿”相似的特征。并引发一系列家庭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表现
(一)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亲子专家董进宇说,很多父母认为自己为了孩子牺牲很多,孩子一定会感恩,一定会学好,这是一种没有因果联系的逻辑。很多父母外出打工,觉得这都是为了孩子以后生活的更好,觉得孩子必须成绩好才能对得起自己,但是,缺少了父母陪伴,孩子的成长是有遗憾的。
(二)教子无效。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对莫名其妙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和生计,自身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掌握的家教知识就十分匮乏,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就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从下手。
(三)用溺爱、放任,甚至简单粗暴对待孩子。董进宇认为,家庭成员的相对欠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欠缺,从而形成孩子社会化过程的加快。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社会化是使个人了解规范、价值标准、语言、技能、信仰,以及其他在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模式。社会化过程中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影响,他们在个人的一生中始终在起作用。但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成员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减少,家庭不再是大量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成为儿童汲取知识和信息的平台。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较弱,就造成儿童对各种信息不予判断,良莠不分,一律接受。好的信息和知识能促进孩子的成长,但坏的信息将影响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注意。
二、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发展问题上主要表现及危害
1.心理忧郁型。爸爸或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几乎所有的留守孩子都表示“很孤独,特别想爸爸妈妈”。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只有十分之一的孩子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造成事实上的单亲或无亲,使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很好地沟通,孩子由于自卑,感到抬不起头,喜欢独处,不愿意和同学交往,少言寡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学习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2.态度散漫型。由于处在无教育或监管不利的家庭时间过长,造成孩子在行为上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迟到、旷课,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较差。
3.生性多疑型。为数不少的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常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和亲属争吵,个别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对老师的批评和表扬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4.行动霸道型。由于祖辈抚养,或溺爱,或缺乏管理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染社会不良习气的单亲或无亲家庭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缺乏管教,从小养成骄横的习气,事事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父母、老师、同学,法制观念淡薄。个别的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学习好强型。与上述四类学生截然相反,他们是自理能力较强,好学上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以唤起父母、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摆正自己在学校、班级的位置,显示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命运。当然,这一类型的学生为数不多,凤毛麟角,但影响面大。
从年龄上讲,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心理容易产生多方面的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态度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精神贫乏,说到底也是一种权利贫困。在许多人的眼中,与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相比,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发育和建设似乎没有那么不可或缺,通常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农民工父母在与子女的“亲情连线”之中,关注的焦点往往只是“学习成绩如何”和“身体怎么样”,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通常成为“沉没的声音”,找不到表达的出口。只不过,再遥远的距离也可以传递亲情,再忙碌的父母也不能放弃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