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少年进哈佛,喜欢才是最好的
时间 : 2015年1月8日 14:02 栏目 : 厌学问题 作者 :
出生在武汉的男孩邓菲斯参加美国高考,以满分的成绩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6所美国尖顶名校争相录取。这些学校均为邓菲斯提供全额奖学金,一时间,邓菲斯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
巧变厌学为好学,儿子竟然走进天才班
今年18岁的邓菲斯是武汉市武昌区人。邓菲斯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爷爷奶奶均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父亲邓兵先攻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后于1986年赴美留学,母亲孙红出国前在江汉大学任教。
邓菲斯出生不久,父母就把他带到美国首都华盛顿。那时,邓兵已获得博士学位,他在世界银行从事教育研究和项目评价工作,妻子孙红则全职相夫教子。尽管漂洋过海,但邓兵夫妇并没有忘记对儿子进行中文教育。因此,从一岁开始,孙红就教儿子识字、数数和画画。活泼可爱的邓菲斯,有着很强的记忆力,两岁时就能熟背30多首唐诗,能看懂简单的童话故事,还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邓菲斯5岁时,邓兵很想让他上美国当地的幼儿园,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眼看着上幼儿园的时间被耽误了,邓兵和妻子心急如焚:儿子都这么大了,还没进幼儿园,将来怎能和美国的教育衔接啊?他们的焦虑是有道理的,因为邓菲斯一直在家接受中文教育,加上受交际环境的限制,他只会说简单的英语。
无奈之下,邓兵便让妻子带着儿子回国接受基础教育。那时,新学期开学已一个多月了,初来乍到的邓菲斯不仅赶不上学校的课程,诸多不适应也让他苦不堪言:同学们认为他是外国人,所以对他另眼相看,或是故意把他冷落在一边,可他却十分渴望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老师嫌他学习进度太慢,课堂上提问他总是回答不上来。很快,原来活泼可爱的邓菲斯变得内向而沉默了。渐渐地,他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原来有着浓厚阅读兴趣的他,在课堂上不注意听讲;原来渴望走进校园的他,不愿再走进学校。每天早晨起床后,他都强烈地向妈妈抗议:“我不想上学!”任凭妈妈怎么劝说,他就是不愿挪动步子。逼得太急了,他就哇哇大哭。
孙红怎么也想不明白,原来喜欢阅读并渴望走进校园的儿子,回到国内怎么就厌学了呢?她一时没有找到问题的原因,便通过电话向远在美国的丈夫诉说此事。邓兵随后多次在电话里同儿子耐心地交流,最终,他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儿子年龄小,入学时间晚,既无法跟上国内的课程,也无法适应国内的教育模式。是继续让儿子留在国内慢慢地适应环境呢?还是让他来到美国重新开始?留在国内,儿子会继续厌学;来到美国,他又没有任何英文基础。尽管陷入了两难境地,但有着多年教育研究工作经验的邓兵,却对中美教育模式有着清醒的认识:中国的家长和老师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常用分数来决定孩子的命运,但美国的家长和老师则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经过一番权衡,邓兵决定让妻子带儿子来美国。尽管他知道很难,但再难也要让儿子从头开始。
1996年9月,邓菲斯终于就近入了弗吉尼亚州的一所小学。邓兵以为美国的教育模式不会给儿子带来太大的压力,但入学第一天,儿子又感到不适应。原来,不会说英语的邓菲斯因为无法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流,在武汉的那种感觉再次袭来。于是,他又产生了厌学情绪。总不能再让孩子回到国内吧,邓兵冷静地想:虽然儿子不能用英语与人交流,但他却常看英文电视节目和故事书,日常用语应该能听得懂。再者,六七岁的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只要施教方法得当,他一定能够赶上。
在父母和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邓菲斯很快就融入了集体,这让邓兵夫妇感到很欣慰。然而,邓菲斯的英语成绩却总也上不来。孙红很是担心,但邓兵却宽慰她说:“不要着急,儿子刚入学,学的又是新语言,他肯定感到吃力,成绩怎能马上提高呢?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只要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的英语成绩很快就能提高。”为了培养儿子的学习兴趣,邓兵一边用最通俗的话,给他讲书本上的故事,一边鼓励他:“学习英语比学习中文还要简单,我们的小菲斯很聪明,记忆力又非常好,小时候学习中文都特别快,现在学英语就更不是问题了。”得到了父亲的鼓励后,邓菲斯便将“吃力”转变成“卖力”,并对英语产生了兴趣。很快,凭借良好的记忆能力,他的英语成绩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提高。
尽管第一学期期末的成绩不是特别理想,但也超出了邓兵夫妇的想象。然而拿着成绩单,邓菲斯却有些闷闷不乐。邓兵觉得儿子把成绩看得很重,便宽慰他说:“儿子,你的成绩相当不错啊!放心,爸爸不要求你考最好的成绩,爸爸只希望你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只要有兴趣,爸爸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更好。”邓菲斯歪着脑袋问:“爸爸,怎样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呢?”邓兵想了想说:“你就试着去喜欢每门学科吧,不要排斥它,只要认真去学,每门课程你都会学好的。当然,你最喜欢的课程,可以学得更认真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