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起跑线的孩子,很多都倒在了半路上。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好文分享» 最新资讯» 赢了起跑线的孩子,很多都倒在了半路上。  

赢了起跑线的孩子,很多都倒在了半路上。  

时间 : 2015年1月24日 14:02 栏目 : 最新资讯 作者 :

在我收到的来信当中,不少家长都向我抱怨,他们的孩子有很严重的厌学问题。

其中有些孩子,是因为学习成绩不佳,产生了挫败感,因而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但在更多的来信中,孩子原来学习成绩很好,甚至在班上处于拔尖的水平,他们也会厌学,导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样的孩子带给家长的心理落差更大,家长们也显得更为焦急。

上周三我的文章《15岁高中生天天玩手机,导致脊椎严重侧弯》中,来信者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从六年级直接跳到了初中一年级,这还是在他不太认真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可到了高中以后,这个孩子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学了,整天不是玩手机,就是去网吧。用他母亲的话说,就是:“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完全就是在混日子。”

还有一位母亲,她孩子的故事更加典型。在孩子小的时候,这位母亲带他去参加过不下十个培训班,有英语、绘画、毛笔字、钢琴等等,无论是哪门课程,她的孩子都是学得又快又好,母亲的心里也很为这个孩子骄傲。在初中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里面都是数一数二的,中考还进入了重点高中的实验班。可没想到的是,孩子进入高中以后,就开始逃学、去网吧。因为经常熬夜玩游戏,他白天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昏昏欲睡,有的时候甚至瞒着父母逃课。不仅学习成绩降到了班级里的倒数第一,由于长期旷课,班主任已经提出让他退学的要求。

如果把十几年的寒窗苦读比喻成一场马拉松的话,那么这些孩子都是赢在了起跑线上的人。然而到了后半程,有些孩子却在放慢了自己的脚步,任由其他孩子赶上并超过。有些孩子甚至不再前进,就这样倒在了半路上。他们的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教育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个老人的公寓前面嬉闹,叫声连天。几天下来,老人根本无法休息。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到这些孩子跟前,给了他们每人十美分,对他们说:“你们的到来让这里变得很热闹,让我觉得年轻了不少,这些钱用来表达我的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他们仍在这里嬉闹。老人这一次对他们说,给他们每人五美分。孩子们觉得有些失望,但也还能够接受。到了第三天的时候,老人给孩子们的钱变成了只有两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两美分,这个老头知不知道我们在这里有多辛苦?”他们就这样离开了,老人也就得到了安静。

心理学上,认为个体的任何行为,都有内在的心理动力在支持,这被称作动机(motivation)。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种。在这些孩子来老人公寓前面玩耍的时候,他们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玩”,所以是内部动机。老人的办法,就是转变动机的类型,让这些孩子为了“老人的奖励而玩”,从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这样,老人就可以通过奖励的减少,削弱孩子们的动机,进而也就消除了孩子的行为。

我在前面提到的这位母亲,她把这种方法运用在了孩子的教育上。她不但带孩子参加了十几个培训班,而且对于孩子的学习,制订了非常明确的奖惩措施,例如考了多少分可以给他买多少钱的东西,错题要抄写二十遍等。而且不论任何情况下,这位母亲都会严格执行奖惩措施。哪怕是孩子生病,导致成绩下降的时候,这位母亲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宽容。

很明显,这就是用外部动机来影响孩子的学习行为,就像老人和孩子的故事那样。通过外部动机,这位母亲管理起孩子来就很方便。但是,当外部动机太过强大,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最主要的心理因素的时候,孩子自我的内部动机就容易被父母和他们自己所忽视。孩子的内心感觉会是这样的:“我是为了母亲的要求在学习(外部动机),而不是为了我自己在学习(内部动机)。”

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对于父母的要求这种外部动机还是比较认同的。但是,孩子的青春期终究是会来的。

进入青春期以后,孩子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渴望着逃离家长的控制,实现自我思想和行为上的独立。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容易让孩子感到枯燥和乏味的事情,如果一个孩子的心里,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情,只是为了父母的要求而存在的话,那么他的想法就会只有一个:摆脱它。

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父母才开始着急。但他们发现,无论跟孩子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了。

有位孩子的母亲跟我说,她的孩子现在不愿意上学,她想带孩子出去旅游散散心。但是,她担心孩子不同意,问我能不能硬来。

我说:“这样做是起不到效果的,如果你继续用自己的意志来强迫孩子,想要用外部动机压倒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只会带给你更加强烈的反抗。”

“那我应该怎么办?”她很焦急地问道。

“你可以给他提供出去旅游的信息,你还可以给他提供好几个旅游的地点,告诉他如果他同意去的话,他可以自由选择目的地。把选择权交还给孩子,他才会逐渐学会为自己的事情负起责任,用内部动机去推动自己的行为。”

“好的,还有吗?”她问。

“学会用商量的方式和孩子沟通。一件事情,哪怕你已经做了决定,也不妨先问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当然,你可以给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但要鼓励孩子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觉得,他在家里是可以自由表达的。否则,他们就会去外面寻找这种自由表达的空间。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结果通常就会是走偏了。”

家长采用外部动机来教育孩子,除了方便和简单之外,还有一个原因:焦虑。

前几年的时候有个笑话,说的是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别人家的孩子”。这种生物不玩游戏,天天刻苦学习;他们写字好看,勤俭节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家长们在心理上,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而且只比上不比下。这样对比的结果就是,无论怎么看自己家的孩子好像都不如别人家。于是家长焦虑了、紧张了,等不及和孩子耐心地商量和沟通,就迫不及待地用外部动机的方式来控制孩子的行为了。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