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兴趣  别把孩子的好奇误当成兴趣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好文分享» 最新资讯» 好奇≠兴趣  别把孩子的好奇误当成兴趣

好奇≠兴趣  别把孩子的好奇误当成兴趣

时间 : 2015年1月26日 14:02 栏目 : 最新资讯 作者 :

孩子的喜好像变色龙

5岁的桐桐是个精力旺盛的小男孩,好像什么事都想做一做,但什么事都做不久。有一天,桐桐和妈妈路过一家商场,桐桐一下子被那个敲架子鼓的青年吸引住了:“我也要学那个什么鼓。”

“那个学起来很难的,你这么小,以后再说吧。”“不嘛,我就要学!”桐桐撅起小嘴巴,怎么也不肯走。妈妈终于按捺不住:“这也要,那也要,哪样也没看你学好,跟我回家。”“哇……”桐桐索性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妈妈是个小气鬼,我不要妈妈了……”妈妈禁不住又心软了:“改天再买给你,别哭了。”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孩子对很多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可满足他的要求之后,却发现孩子没过多久又不喜欢了,总是“三分钟”热度。最让家长感到为难的是,不给他买吧,怕影响他兴趣爱好的养成;买吧,孩子好像没一样能长期坚持。

别把孩子的好奇当兴趣

孩子在8岁前,喜爱的事物非常不稳定,因为他还无法预见困难,一旦遇到困难就很容易放弃。此时家长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孩子的放弃归结为人格品质、意志力不坚强。

孩子的好奇是迈向兴趣的第一步,我们首先来了解孩子好奇的原因。

A.好奇心理是孩子的本能。

这是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具备的能力。他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外面的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吮吸、哭笑、抓握,这都是孩子最初好奇行为的表现。由于陌生的事物太多,所以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断转移,从而适应周围的环境。

B.好奇行为来自于家庭给予孩子的安全感。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犯错,此时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孩子自己无法进行客观分析,很容易畏首畏尾,不愿做新的尝试。安全感极度缺乏的孩子,不仅好奇行为会减少,而且容易形成长期的恐惧心理,对孩子将来的人格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专家建议

了解了孩子好奇与兴趣的差异,家长怎样才能更好地将孩子的好奇引导成兴趣呢?

一、陪伴孩子尝试,而不直接否定。

成年人因为有经历过创伤的体验,对某些事物很容易形成自己的看法。正是为了孩子今后不受到类似的伤害,我们才要勇敢地面对,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教会他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才能让他真正理解:好奇会带来危险,但可以想办法解决。

二、帮助孩子分清向往与现实能力的差距。

孩子好奇本身并无对错,家长应该给予肯定和支持。然而,一旦我们发现孩子将好奇的对象与现实生活中其他事物混淆时,就要注意了。比如孩子要摘月亮,妈妈拒绝了,孩子会认为妈妈不肯帮他,而不是不能帮他。反之,我们换一个方式:“妈妈也想把它摘下来,那我们一起去试试吧。”实际去做了以后,孩子就会明白,摘月亮和摘苹果是不一样的。

三、给孩子创造条件不等于一味的满足。

很多家长以为只有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理才能培养他的兴趣,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要像叔叔那样,需要长期练习,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你愿意去做吗?”如果孩子坚持要学,可以带他参加一个培训班视听课程,承诺他若能坚持一个月,就转入正式课程。这样,不用担心钱会浪费,孩子的好奇心也不会被阻碍。

四、让孩子了解并承担放弃好奇行为的自然后果。

在孩子认识新鲜事物的初期,经历这样的过程当然正常。但是当孩子再次面对已熟悉的事物时,如果仍然没有任何选择性注意,父母就要多加关注了。比如,孩子学了3天电子琴,便改学画画,再过两天把画笔一扔去学跳舞了。没关系,一段时间过后,父母再将电子琴、画笔和舞鞋拿给孩子,看孩子的反应,可以多给孩子几次选择的机会,这样,孩子才能学会珍惜,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