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性,原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首页» 家长误区» 孩子的天性,原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

孩子的天性,原来很多家长都不知道

时间 : 2015年2月14日 11:11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好奇与恐惧

    一个十二岁小女孩的故事:一天,妈妈不在家。吃晚饭的时候,小女孩坐在了妈妈的位置上。这时,她非常庄重地宣布:“今天妈妈不在家,我做妈妈。”于是,她开始向她的小妹妹发问:“7×8=?”这时,小妹妹从容不迫地说道:“孩子,妈妈忙,问你爸爸去!”

    这是一个笑话,可是折射出了一种生活的现状。好奇心是我们不断要培植的。好奇心泯灭了,再去教育孩子,就不大可能了。而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这样的推辞,损伤了孩子至为宝贵的好奇心。

    对于孩子来说,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好奇是他的天性,恐惧是他的感觉。为什么好奇是天性呢?孩子对这个世界没有经验,他就想要去探索。对孩子来说,他对这个世界的规律一无所知。

    在这个社会上什么叫“能力”呢?能力就是搞懂成人的游戏规则。你看你能不能胜任这个规则。在十八岁人的眼中,谁的拳头硬,谁能打,就是老大。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发现不按这个规则做了。你打没有用。你打了,把你关进监狱,仅仅会打架没有用。怎么才能成为这个世界的优胜者?搞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搞懂社会游戏的规则。人是有社会属性的,怎么在权利的游戏中成为优胜者,最后当官;怎么在金钱游戏中成为赢家,今天就发财;怎么在事业的游戏中成功,那么这个事业就做成了。

    对于孩子来说所有属性都是陌生的。他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但是由于个人的经历,对他来说,都不懂。比如说看大人在那裁衣服,你拿剪子裁剪,孩子也拿过来模仿,随时可以剪到手上,或者剪到衣服上,很少能剪到那个正确的地方。

    我女儿3岁的时候,当时发生了这样的事。

    当时,我月工资200多元钱。在那个年代里,还不算太富裕。当时,我给女儿买了一套小剪子,外边带塑料,里边有印,怕剪着孩子。我也给自己买了一个粉色的衬衫,花了38元。我就把它放在了床上。我女儿就拿小剪子给剪了。我回来一看,这怎么回事?换了,不对?这是刚刚被剪的。我女儿过来说:“爸爸,是我剪的。”我说:“你怎么剪了呢?”“我试试剪子快不快!”我说:“你试试,怎么样,快吗?”他用小手拿起来说:“快!你看,剪这么大一个窟窿。”我想:已经剪完了。你责备她有什么用?小孩他并不懂剪大人的衣服不对,你告诉他:“大人衣服不能剪,你要剪,你拿碎布来剪,不能剪爸爸的衣服呀。”对于我来说当时38元买一件衣服,和今天3800元买的衣服是一样的!她已经剪完了,并且孩子不是故意毁坏的。你要是打,孩子的自信心、好奇心全没了。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好奇的。如果一个家长不把孩子的好奇心发扬光大,却把好奇心泯灭,你的孩子可能会培养成日本电影《追捕》中的横路敬二。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资源。他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想要试这个,想要试那个。由于好奇心可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由于好奇心可能会做错很多事情。做错事,你就打,最后,好奇心就被打没了。好奇心是求知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原动力也没有了。

    一切都会存储在大脑中

    孩子的发育首先是耳朵,然后是眼睛。人是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的,看用眼睛;听、触,通过身体的感觉,还有动作、体育运动是通过动作来学会的。那么,孩子在开始状态的时候,这些功能都有。他已经记住,像录音机一样,录音的时候,你的录音机没有显示器,也没有显示灯。你按一下录音按键,因为没倒过来听,你就认为他没录上。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录上,一个是没录上。

    其实对于孩子,他的大脑是容度的智能。由此推断,他会把所有见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全都存储在大脑里。人脑的这个功能是已被证明为科学的,不是空谈。这一些东西并不是我看见什么就反映出什么,他是经过有意识的存储规则,得到记忆。什么叫记忆?不是说这东西没存进去就没记住。是记住了,而是在没有意识的时候,提不出来。在脑海里,像是一大堆糟乎乎的东西,都放在里面了。没有意识提取的东西是提不出来的。人的学习过程是有意识记忆的过程,就像是大脑被“格式化”的过程。

    还有一个概念就是学习的过程就像是打中草药库的架子。到中药店看一看:这是黄芪,这是白术,这是半夏,等等。其实人的学习过程就是把这种东西放到架子上的过程。把数学装进去,把物理装进去,把化学装进去。这就是学习,有意识的学习。并不是没意识的东西不学习。假如你要学习语言的话,学习外国语的话,你想一想你学汉语是怎么学会的?你的孩子怎么“冒话”的?没教他,他怎么会了呢?所有做母亲的都有这种感受。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真的是天才,而是在他不会说的时候,这些话已经存在里边了。等到后来,说话机能开始发育,脑海中的话就开始出来了。觉得你没教过他,他怎么冒出来了呢?这样家长的所有好的坏的话语,孩子全都学习了。假如孩子从零岁开始,你就为教他学英语,每天给他听非常柔和的英语磁带。你不管他会不会,不看他的反应,你就让他听,每天给他听,伴着音乐给他听英语,从小就把英语输入到他的潜意识中。

    我的英语是个弱项,高三才开始学。考大学那年重点大学考外语并且计分,我考了40多分。我学外语的真实感觉是大学硕士、博士都是那样考上来的。外语有突破的感觉是上博士学了一年外语。加拿大都是纯老外教外语,一句汉语不会。老外非常讲尊严,来听我的课是对我的尊重。我们博士生没有几个人,大家都清楚,老外每次都知道谁来了。博士毕不了业可麻烦了,肯定得把外语好好学学。可他说的我根本听不懂,我还是第一排,我就瞪眼睛听,假装自己听懂了。我就点头微笑:“yes,yes!”

    前一个月,我基本都听不懂,啥也不知道。过了一个月,有点能听懂。等到一年下来,大部分听得懂。后来,我到欧洲去考察,以前从没到过外语环境里。我一高兴,下来我就和老外比划。到了荷兰机场取行李,不像我们长春机场,要跑着找,上哪找去,谁都不认识,我傻了。一看,没想一说英语自然就说上了。就说我们是从哪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坐班机来的,我们去哪去找行李?人家告诉我了,我讲好英语的信心大增。

    我们学会的东西都是有机的:这是数学,这是物理,这是化学。只要生活中能做的事情都在记入大脑。所以,各位教育孩子的时候,你绝对要知道,我们的那些观念是怎么遗传到他那儿的。撒谎是怎么来的?撒谎是你这个榜样作用的结果。第二个就是你逼迫的,不撒谎就太痛苦了。撒谎就能熬过挨打。今天作业没做好,就是说你就得挨一顿揍。他肯定会对你说:做好了。这样的话,他就可以保证不挨揍了。

    大家知道这些后,就太明显了。你一句伤心的话,他会永远记着你,会永远记在大脑里。我们成年人有这样的经历,可能父母打过我,或者我们说:如果你怨我,埋怨过我,一句话伤害过我。但这句话到成年后几乎没有人记恨母亲,这是人性。然后你就推理:所以我孩子,和你一样,他也不会记着我。他在理性状态上是这样的。可你一次踢了他一脚,打了一个嘴巴。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他在理性上,已经不嫉恨父母,理解父母为了我好,才打我。所以应该原谅父母亲的恶行。于是,就原谅了父母,这是理性的。

    当时,他做了一件事情,你不由分说一个耳光,打到他耳朵上。他耳朵嗡嗡响,这种痛苦的感觉留在了潜意识里,留在了刚才那个大的资料库里。要知道,一个天才的孩子,感觉越敏感。对这个东西记忆越深刻,如果当时他对这个感觉是足够的深切,一下子就存在里面。因为这件事情不断确认的话,在他的体内形成了一个“心锚”。“心锚”形成是什么样?只要在以后相同的情境,他就会调出这种感觉。比如说:在很多时候,如果面对一个强大的权威,面对一个比自己更强大的人的时候,如果我进行抗争,反抗就等于痛苦,这样的话就会产生自卑感、无助感。他这些感性,不是在大脑中意识到的,他是大脑中存储的,自动反映。在他成年以后,表面上非常平静。父母打他一次,骂他一次,什么事也没有,这是一个心理状态。可是在他到某个相同场景,面对强大的敌人,权威,挑战的时候,你曾经打他的那个耳光就起作用了。

    我参加我女儿的家长会时,家长会把孩子的试卷放在桌子上,再发一张排名单,这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情。我孩子同桌的家长,没到十分钟,趴在那儿,压在孩子试卷上就睡着了。我抽出一看,数学30分,语文40分。你想那家长在家里保证一学习就困,一进入状态就困,肯定是一学习就累。我相信,假如我俩一起去铲泥土装车的话,他装三车,我顶多一车。通过他手上的老茧,我就知道,他在干活上根本不打怵,他的神经连结没痛苦。对于学习他就不一样,开会没十分钟他睡着了。在孩子心中,如果不经意地形成了一个“心锚”,对于越聪明的孩子会越严重。假如你真的知道这个事情,那么教育孩子真的是战战兢兢的事情。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比保护最娇嫩的花朵都要精心。你的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伤了他的自尊。你不经意的一句话:“怎么这么笨!”孩子一下子就没有了感觉。越聪明的孩子表现越敏感,越敏感的孩子受伤害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滚刀肉”式的孩子,才会没事。如果是这样的刀不会卷刃,越锋利的刀越容易卷刃。越聪明的孩子越容易留下“心锚”,但是孩子的理智上是不懂的。

    最后,孩子形成了恶性循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他也很懂事,也很想按爸爸妈妈要求地去做,想好好学习,可一坐在桌旁就感到极大的痛苦,心里就烦燥了,脑海中就昏乱了,不能往大脑中记东西。越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越痛苦,结果造成了自己恶性自我保护,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笨,我不行。”这个恶性自我保护一旦形成“我笨、我不行、我很蠢”的自我观念,那么他想按你说的去做,他也想会好好地去做,但就是做不到。在他脑中形成了意识:“我不会学习。”有些孩子一生没上大学,你能说他是愚笨吗?

    一切取决于信息输入,一切都是学来的

    一个12岁的少年在越战中长大,他从小就看到了杀戮。黑格尔说:“贫穷使人的心变硬。”观念的最初形成是别人怎样待他。神经语言学的解释为:良性的神经信息输入形成人的良性的观念;恶性的信息输入形成恶性的观念。

    一个人关于人世间的一切事情的理解:爱、同情、感动、宽容,都是别人对待他的行为中形成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对你说:“妈妈我要吃饭,我要……”你怎么待他:“等一会儿,快走开。”从这些话语中他学了什么?他学会了冲撞,学会了傲气。卢梭说:“人对别人的态度最初的形成是别人怎么待我。”当你很有耐心地说:“宝宝,等一下,现在还早。”他学会了讲道理。“不行!”他就从中学会了粗暴,学会了自己利益必须满足。孩子十来岁了,为什么不懂事?那肯定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十几年没在你身边生活,你难道可以逃避教育的责任吗?在他最初对待别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别人对待他的态度。

    当别人不平等地对待他,他学会了不平等地对待别人。你对他的话不认真听,他也不会认真听你的话。面对孩子,他说话你认真地看着他,孩子的注意力不会不集中。假如孩子说话,你根本不听,你让小孩子自己外边玩去。时间长了,你对他的态度,就是他对你的态度。你说话中,他学会了别人说话是可以不听的。如果一个孩子一岁时,刚说话,他叫你,你认真听他说什么,你认真对待他;当你对他说话时,他百分之百会注意力集中。如果他学会了注意力集中,老师说话他怎么可能不集中听呢?是你无情地剥夺了他的注意力。他和你说话,你没在意:“去,去,去,我忙着呢!”太多的家长这样做了。

    我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她说什么话我不注意听的。“好好,跟爸爸说清楚。”我认真听你说话。我说话你怎么可以不注意听呢?比如说,孩子哭,想要什么。从两岁开始是绝对不可以养成这个坏习惯的。她愿意哭就让她哭,“哭不死的孩子饿不死的狗”。所以,我在解放大路住时,大家都知道四楼住着一个吉林大学的校长秘书。也不知姓啥,他家孩子最能哭,估计对锻炼嗓音有好处。所以当她觉得这招不好用时,我就对她说:“和爸爸好好说,要什么,说清楚。”父母要和她讲理,正常平等对待她。别的招不管用,她就学会了正常平等地说话,平等地要求。要是培养孩子任性的话,她一哭你就给,她很容易就任性了。在你家任性,到将来,到丈夫那任性。所以,要想让她讲理,就要教她平等待物。

    因此,一切的最初的观念形成是别人怎样对待她。最初的,是母亲带来的,不要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什么时候说不?其实母亲对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他不按你要求,你就不瞅他,一会儿就不哭闹了。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我们很多家长怎么做?哄一哄,哄不行,打!这是极端的做法。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理他。这是最好的一招了。孩子的天性是什么?是只要你确认他,表扬他,他会感到上帝来了;你要不理他,没有表扬,确认,他就马上蔫了。

    孩子具有利己本性

    人性是一种文化概念,不是一种生物学的概念。人性不能抛掉文化。

    孩子作为一个小动物来到世界上,第一个是要吃。生命的早期,他会用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孩子在生来时,他是不懂利他的。利他是把苹果给别人吃。如果父母在一定关系状态中,没有教会他利他,他完全按利己本性来做。父母按利己的本性,把他教育成自私的人最容易,他所有要求都满足就可以了。他到了成年人以后,就变成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利己是人的动物本性。所以最初,父母是一方面要满足孩子正常的本性,给孩子以关爱,从小就培养他利他。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把利他和快乐结合起来,让他觉得快乐。这个孩子就是充满善心的人,就会去帮助他人。

    而在教育孩子中恰好相反。我们一直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要,等到他十来岁了,才发现孩子太不懂事了。我这样待他,他居然一点不领情。然后还奇怪,你从来就没有教过他具有爱心,他觉得完全应该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还有一种是全力以赴地教给他自私。等到他二十岁的时候,发现人世间的规则是在适当地满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兼顾别人的利益,自己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否则,死路一条,这是社会法则。当你教会了他利己法则,却没教他社会法则,就如你在家教他的是华尔兹,他跳得挺好。可社会上跳四步。在家教他用两手走路,而到社会上一看,大家都是用两脚走路。你会发现,那个时候,你是在辛辛苦苦培育他未来的灾难。

    人具有利己本性,所以,你需要培养孩子的利他性、善性、爱心、同情心。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