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价值的实质及造成自己价值缺失的原因_文董进宇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往期文章» 自我价值的实质及造成自己价值缺失的原因_文董进宇

自我价值的实质及造成自己价值缺失的原因_文董进宇

时间 : 2012年12月25日 14:02 栏目 : 往期文章 作者 :

  自我价值的实质及造成自己价值缺失的原因

  自我价值最简单地说,就是这个人的自信、自爱、自尊,这些都是人的最高最重要的品质,这些品质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信念,价值和规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不同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但这些都离不开这个人的自我价值范围。一个人他能够有多少自我价值,决定了他的一生能获得多少成功与快乐,满足与幸福。决定了他的一生是个平庸的人还是个杰出的人,是碌碌无为的过一生,还是辉煌灿烂的一生,这些全部取决于人的自我价值的高低。现今社会,当代中学生身上发生的这种各样的问题,就是不自信,不自尊,不自爱,而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自我价值的严重缺失。

  那么,什么是自信,自尊,自爱呢?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所具备的能力,相信自己会把事情做好,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失败和艰难险阻,都积极面对,有坚定的信念,朝着目标,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一个人一旦对自己没有信心,能对别人有信心,别人对他也不会有信心。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威武不能屈,官贵不能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人之上,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把自己当人,热心助人,尊重他人,助人者自助,尊人者自尊。一个人不尊重自己,就不能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

  自爱:就是爱护自己.时刻关注自我形象和魅力.不被眼前蝇头小利所引诱,不被不良分子所俘虏,不被腐朽思想所侵蚀,自觉摒弃和洗刷在自己身上沉积的污垢,努力完善自己,别人也会爱他。

  人在出生的时侯是没有自我价值的,他的吃喝拉睡全靠别人。他的自我价值是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是经历的每一件事过滤出来的优秀因素沉淀的结果。所以,在童年时代,父母如何引导他去理解每一件事和如何做出反应行为,决定这个人能否增强足够的自我价值。

  自信,自爱,自尊心建立的过程是有一定顺序的,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必须首先建立自信,自爱才能建立,然后自尊才跟着建立。前面已说到自信是信赖自己的能力,所以,能力是自信的基础。试想一个人根本没有能力.何来自信?能力的基础是经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经验,经历的多了,能力就强了,自信就有了,所以,自信是经验和能力的积累。毛主席说:“吃一堑长一智”,“失败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聪明起来了。”就是这个道理。成功是财富,失败也是财富,面对孩子的失败,我们切不可简单从事,要冷静下来,帮助孩子从中寻找难得的成功因素。

  造成自我价值缺失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几年来,在我与家长的沟通中深刻体会到,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帮助孩子很好地度过“两个逆反期”。

  第一逆反期是3-5岁,明显特征是生理上的逆反。它的最初标志是从嘴里第一次说出“我”,这个“我”就是他人生的独立宣言。从那一天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诞生,开始迈向社会。在此之前,他不知道什么是”我”,在没有说出”我”之前,自我意识虽然没有诞生,但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不等于自我念识不存在,不等于他的独立意识没有成长。那时的自我意识只不过是处于朦胧状态,就像十月怀胎一样,自我意识是处于孕育阶段。董进宇博士经常讲到一个作常有趣的故事。一天,冬冬的爸爸给他二岁的儿子打电话:“冬冬,你妈妈在家么?”冬冬回答:“爸爸,你妈妈在家。”爸爸又说:“冬冬,不是我妈妈,是你妈妈。”冬冬又回答:“爸爸,不是我妈妈,是你妈妈!”孩子这种看似鹦鹉学舌的故事,不少家长都经历过,只是没有引起注意。实际上,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走向独立。婴儿脱离母体,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生活。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的酶,在独立的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体而生活。一岁时开始独立行走,二岁时开始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他只是不会说出“我”这个字。但在不久,大约在二岁半左右,也不记得在哪一天,突然从孩子嘴里喷出“我”这个伟大的声音。从此他几乎将他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构建”中,在自然法则的感召下,他一刻不停地在形成自己,用抗拒或拒绝别人的方式有意识地练习使用自己的意志。

  我们当父母的都有这样的经历,3-4岁的孩子最难带领,经常爬高上低,摸爬滚打,拆东补西,啥都想试试看一看,做一些惊人的令人担心的危险动作和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不是摔着碰着,就是烧着烫着,不是划破皮肉,就是摔断筋骨,不是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就是对别人的孩子大打出手。浑身上下经常脏兮兮的,家里经常被翻得乱七八糟,演奏出“叮叮当当”,“乒乒乓乓”的毫无节奏的交响乐。到了商店超市,见啥要啥,不买就躺在地上打滚哭闹,以此逼你就范。此时,孩子不知道天高地厚,只知随心所欲,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他的,很多家长为此伤透了脑筋。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成在0-6岁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在3-5岁表现的最为强烈。以上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孩子要摆脱大人的束缚和管教,通过自己的感官对眼前的世界进行探索和琢磨,就像爱迪生把鸡蛋放在屁股下面孵小鸡一样,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对孩子来说,属正常行为,而且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通过这样的尝试摸索,一次又一次体会到“我最棒”,“我最好”的感觉,在心目中夯实自我,在人生的漫漫道路上铺垫好坚硬的基石。以应对将来的各种突发事件。

  孩子的这种“自我为中心”的行为,虽然给大人带来了忧愁和烦恼,造成一定的损失,甚至有时当众出丑,失去了面子。但是,假如孩子没有这样的激情投入,就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同时,也丧失了“我”与他人,与社会分离的机会。孩子没有自我,就等于混同于他人,逐渐在人群中消失。这样长大的人,无法对现实进行准确的把握,在特殊和应急情况下,不知道“我是谁”,常常感到孤独,失助,没意思,消沉,失望,绝望,放弃,走极端。在这里,我再次忠告家长,家长一生中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幼儿期,要千方百计与孩子分离,让他白己的事自己干,安排机会让他干,使孩子成为“他自己”,不能总是把孩子拴在裤服带上,处处对他不放心。

  面对孩子“自我为中心”的这个时期的种种行为,不同类型的家长采取不同的态度,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造成不同的后果。特别是到了第二逆反期,即初中阶段,这种恶果会以不同的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有的上去了,有的下来了,有的走上了邪道。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