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上这些伤害孩子的中国式行为,该还击的就还击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好文分享» 最新资讯» 遇上这些伤害孩子的中国式行为,该还击的就还击

遇上这些伤害孩子的中国式行为,该还击的就还击

时间 : 2015年3月15日 8:08 栏目 : 最新资讯 作者 :

    我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善良友好的人,有未能脱离自我中心的人,也有强势霸道的人,说不定还会碰到各种奇葩或极品。孩子也一样,不是每一个人都对孩子友好,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懂得孩子,甚至有些朋友或者亲戚,还会无意间做出一些教养中很忌讳、并会伤害到孩子的事情。

    作为孩子的父母,遇到这些特殊情况,该护犊子的,还是得护犊子才行。当然,得讲究技巧。

    社交冲突中,关注孩子情绪,及时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带孩子去公园玩,到了儿童游乐场,孩子想去滑滑梯,可是一个比我儿子大的男孩(4岁左右)把住大滑梯口不让进,他妈妈就在一边看着,丝毫没有引导孩子让开的意思。当孩子走向一侧的小滑梯,那个男孩又跑过来阻拦。他的妈妈仍然在一旁看着,岿然不动,只是无关痛痒地说了一句:“你怎么又欺负小弟弟了?”男孩听了,不仅不让,反而更得意了。孩子哭了起来。

    这种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我们经常会碰到。若对方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或者偏于冷漠且失教,那么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冲突时,要么他们会不知所措,要么就是无动于衷。

    于是,被“欺负”的孩子父母反而显得更主动、更大方。尤其在面对熟人的孩子跟自己孩子起冲突的时候,不少中国父母深谙传统文化中“一团和气”的精髓,会开始“打圆场”,比如跟自己的孩子说:没事,没事,就是碰了你一下,也不疼……

    也有时候,遇到不熟悉的孩子“欺负”自己孩子,一些父母会觉得心里有气,可是又不能随便发作。于是,采取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予计较,走为上。有的甚至还会自我安慰式的补上一句:“我们不跟他争,好玩得多着呢。”

    这两种应对方法,在观察到孩子情绪有波动、委屈或者哭泣的时候采用,就一定是有问题的。此时孩子需要父母能够明确地站在自己一边,表现出对自己的理解、情感上的支持。所以,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站到孩子这边来”。不是让父母直接上阵,为孩子把“滑滑梯”抢过来,或者上去把别人家孩子揍一顿,而是给予孩子共情,以及引导孩子找到除了哭泣以外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结合上面的案例,我的建议做法是:

    蹲下来,拍拍孩子的背,说:“我知道你很伤心,你想滑滑梯,可是哥哥不准你玩。你知道公共滑梯大家都可以玩,只要遵守排队轮流玩的规则就可以了,所以当这个规则被哥哥打破了之后,你就伤心地哭了。”

    被给予共情的孩子,情绪会有好转。待孩子平静,父母可继续引导:“你现在还想滑滑梯吗?也许你可以想一个其他的办法……”听听孩子怎么想,孩子没有想法的话,就给出自己的建议,并对孩子主动解决问题的行为给以及时的鼓励。

    遇到逗孩子玩儿的亲戚朋友,对事不对人地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放暑假了,我带孩子回老家玩。孩子爸爸因为工作忙,没时间回去。这本来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可是却成了亲戚邻里拿孩子开涮取乐的话题。经常有人问孩子:“你爸爸怎么不回来啊?是不是不要你了?”孩子一听就急了,边哭边说:“不是的!”看到孩子哭,他们笑得更得劲儿,火上浇油地说:“就是不要你了嘛,哭也没用。”我每次都是尴尬地笑笑。后来尽量不带孩子去人多的地方,觉得很无奈。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也许都被这样逗哭过。国人喜欢把残酷的事情当成笑话讲,看到孩子被骗了,着急地哭了,就觉得特别好玩。当面对这种中国式伤害时,很多父母并没不知觉,或者讨厌这种行为却碍于礼貌或面子而赔笑。

    这种“逗笑”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尤其对于3岁以前的孩子而言,他们完全没有辨别能力,还处于安全感建立敏感期。听到大人这样的玩笑话,他们会当真,并且会感到很深的忧惧情绪。这样,孩子就极容易陷入安全感缺失的状态。

    如果孩子面临这样的窘境,请父母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先抱起孩子,坚定地跟他说:“他们在跟你开玩笑。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也都一直会在你身边。”然后再淡定地跟逗乐的亲朋好友说:“以后,请不要再跟孩子开这种玩笑了,孩子会当真的。”不用担心这样的一句话会伤害到他人和你的人际关系。温和且坚定地表达出你的态度,对事不对人,他们会理解的。因为很多喜欢逗乐孩子的大人,他们并非要故意伤害孩子,只是因为不懂得。

    面对别人给孩子的贴标签式评价,做父母的至少不要去附和

    新认识的邻居是个很热情的妈妈。不过有一点,她喜欢说话,也爱评价孩子。比如前几天在小区里碰到了,她第一句话就是冲着我家孩子说:你怎么这么内向呢?怎么都不爱说话呢?我当时也没回应,就是冲她笑笑,不过我看到孩子脸上开始有拘谨的表情。今天她又是很惊讶地当着孩子面问我:你孩子怎么有些结巴啊,你得……我每次都只好笑笑了事。但我总觉得哪里不妥,请问罗老师,遇到这种妈妈,我怎么避免她对孩子造成影响?

    案例里这位“热情”的妈妈,也许你身边就有一个。他们往往比较外向,爱说话,也会关注孩子,但是却有一种容易给孩子贴标签的倾向。若父母觉得对方贴的标签不合理,其实当下即可坦然跟对方做一些解释,比如这样说:哦,他是因为最近……才有些……。这种维护孩子自尊的做法,孩子会打心里感激你。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一笑了之。

    但若对方的说法很直接,也的确说到了孩子的痛处呢?比如有时候孩子会在某一方面有明显发展落后的地方,当有热心人当面提出来后,甚至有人故意嘲笑了孩子,给孩子带去情绪上的压力和负面影响,这个时候,父母简单地一笑处之就不合适了。

    我的建议做法是:

    首先及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与孩子做沟通。不对他人的点评做评价,不管他人的对错,只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情绪,你爱他,只要他需要,你都在。

    其次,引导孩子寻找对策。问问孩子:如果再遇到别人那样说我们,让我们难受了,我们该怎么办呢?鼓励孩子自己寻找办法。若孩子想不出,则可以告诉孩子你的建议,比如:你只是在……方面和别人有一些不同,你可以直接告诉别人这一点。如果对方的话让你不舒服,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们,这样下次他们也许就不会再继续了。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