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不框住孩子的人生!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首页» 家长误区»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不框住孩子的人生!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不框住孩子的人生!

时间 : 2015年4月9日 14:02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今天,我将分享两个故事,希望能与父母们共同体味一个课题:好的父母,如何说,才能不打扰孩子的自我成长,如何做,才能不用自己的思维,框住孩子的人生。

    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位妈妈在睡觉之前,给孩子讲故事,随口就说,“从前呀,有一只可恶的大灰狼……”女儿打断她:“妈妈,大灰狼都是坏蛋吗?有没有不做坏事的大灰狼呀?”

    孩子的话让她反思:曾几何时我偷起懒来,孩子一让讲故事,我总会不假思索地就按照固有套路编起来,每次故事中出现的坏角色永远都是大灰狼。这样编故事对我来说很轻松,但我这样做是否框住了孩子的思维呢?

    那我该告诉她所有的‘狼’都是坏蛋吗?

    其实这时候,妈妈可以不要灌输自己的观点给孩子,而是客观地告诉孩子,“你提了一个很棒的问题,宝贝。很多故事都习惯了把狼作为一个坏蛋去讲。不过,也许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所知道的是,狼是食肉动物,这是他的本性,生来就如此,就好像我们饿了就会吃汉堡、鸡肉一样。”

    就这样把事实讲给孩子听,至于孩子最后会如何判断“狼”的好坏,交由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借着孩子这种积极的思路,父母还可就此延展几个不同的有关狼的故事,帮助孩子看到不同状态的“狼”,从而学会多角度理解问题。

    第二个故事是毕淑敏曾写过一篇名为《青虫之爱》的文章,讲了另外一个相类的故事:她的一个闺蜜,从小怕虫子,怕到见了能晕倒在地的程度。然而,有了孩子后,却一切都变了。见了虫子,竟然镇定自若。如何改变的呢?

    第二段故事,发人深思:

    “……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小时候是不怕虫子的。有一次妈妈听到我在外面哭,急忙跑出去一看,我的手背又红又肿,旁边一条大花毛虫正在缓慢地爬走。我妈知道我叫虫子蜇了,赶紧往我手上抹牙膏,以后,她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真魂出窍。”

    “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我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我第一个反应是像以往一样的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智也是从来没有的清醒。

    “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我读过一些有关的书籍,了解了当年我的妈妈,让我一生对虫子这种幼小的物体骇之入骨,一方面保护了我,一方面用一种不恰当的方式,把一种新的恐惧,注入到我的心里。如果我大叫大喊,那么这根恐惧的链条,还会遗传下去……”

    “我颤颤巍巍伸出手,长大之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虫子的体温,比我的手指要高得多,它的皮肤有鳞片,鳞片中有湿润的滑液一丝丝渗出,头顶的茸毛在向不同的方向摆动着,比针尖还小的眼珠机警怯懦……”

    “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暇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

    毕淑敏故事里的这位妈妈的智慧之处在于,出于爱的缘故,她做到了自身的觉察和成长,让不良情绪止于自己。当着孩子的面,再遇见虫子的时候,无论是自己的行为还是态度,都努力保持客观、不评判、不过度反应。

    这种客观的方式与态度,确保了父母不至于把自己旧有的思维定式,再教会给孩子。因此,孩子们才能用自己的眼睛,用一颗更加开放、也更开阔的心,去看、去思考、去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与可能。

    这就是好父母不框住孩子成长的一个典型例子。

   “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规律的大智慧。日常生活中,很多教养细节都需要这种智慧。比如下面最常见的这些原则,暗含的都是“不打扰”、“不评判”:

    1.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不管你觉得他太好动了、还是太安静了,总之,不贴标签。否则,你的主观评判、你的态度,一定会影响孩子的自信、自尊等自我建构与健康发展。

    2.当孩子在投入地做某个事情的时候,即使他做得不够好,也不催、逼,不干预,只是经过孩子同意后,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否则,孩子的注意力、耐性最容易被损伤。

    3.少在孩子探索一件事、研究一个对象的时候,进行过多的评判。比如,你觉得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件事应该这样,那件事应该那样,诸如此类。在孩子面前显得过于聪明的父母,要么会养出一个只会重复父母的话、而缺少自己独立思考的小八哥,要么孩子在父母面前挫败感太多,变得不敢表达、不爱表达。总之,少说、多听、多启发,才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最好呵护。

    4.保持自我成长。你的任何一个漫不经心的动作和语言,都有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即使你不言语,你的情绪情感也会随时出卖你。我们可以不用做完美的父母,却能够通过掌握必要的常识、技巧,学会不打扰孩子的成长,不限制孩子未来的可能性。

    父母努力做到不随意在孩子面前有过多狭隘的评判,其实就是对孩子成长最智慧的支持、促进。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自己、看世界,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看问题,才可能拥有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孩子,才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所左右,才能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