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进宇亲子教育: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时间 : 2015年5月30日 16:04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正值青春期前后的孩子最怕也最烦家长的唠叨。
我对初一年级两个班近100名学生作了问卷调查,感觉家里爸爸妈妈(主要是妈妈)爱唠叨的居然占了95%以上。孩子们为此而叫苦连天,恨不能让我组织一次对“唠叨妈妈”的控诉和声讨会。问到他们“面对唠叨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基本是“装听不见”,“不理她,让她唠叨够了”,“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急了就顶撞几句”。而据我所知,如果是初二、初三的孩子就极有可能因此而与家长发生正面冲突,甚至于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显然妈妈们的唠叨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效果。
一般来说唠叨完了的效果无非是:一、痛快痛快嘴;二、孩子或不理会或顶撞而惹一肚子气;三、拉大了与孩子之间情感交流上的距离。而第三个后果对孩子的成长最为不利。它阻塞了孩子与家长交流的通道,封闭了孩子的心扉,堵住了孩子的嘴。
有人会说你这可有点儿危言耸听,哪会有这么严重?我敢负责任地说,有!我在本章开头引用《孩子的真心话说给谁听》里面的一段调查不就证实了吗?——“九成的孩子不愿把心里话跟父母说”。
而这九成的孩子基本都集中在12岁~18岁这个年龄段,也就是生理上的青春期,心理上的断乳期。这恰恰是一个最有想法而又很不成熟的时期,最爱发表看法而看法又不容易准确的时期,最希望有人倾听、有人理解、有人解惑的时期。
可是我们的家长们却十分专横地把“说”的权利留给了自己。说自己的苦心;说自己的希望;说自己的要求;说自己孩子的缺点,说别人孩子的优点;说孩子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说、说、说……说多了就是孩子们听腻了的“唠叨”,而孩子们只有当听众的资格。
他们也有一肚子的话无处倾诉,还自我解嘲为“没办法,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我认为这不但表达了孩子的一种无奈,也体现了孩子们对家长的一种宽容。
我接触过的许多家长也表示,我知道我唠叨得太多了,也知道孩子烦我的唠叨,我已经在尽量克制了。
但我不说他,他就能好吗?
我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第一,孩子与您形成代沟,产生隔阂,甚至不听您的,除外界大环境的影响外,是您对孩子的教育不当造成的,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2004年7月6日中央电视台第10套《读书时间》节目里,一对父子的对话发人深省。父亲形容儿子“你没偷东西也像个贼似的”,儿子反唇相讥“这个问题应该问一问您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显然这是他父亲教育不当的结果。
所以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反思、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
第二,矛盾已经出现,问题已经形成,不要期待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第三,不要把放弃唠叨当作一种妥协,当作一种委屈。
正相反,这说明您开始变聪明了,不再劳心费神地做无用功了。当您把心态放平和了,想通了,下一步我要给您支的重要一招就是——倾听。
经过多年摸索,我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就会避免出现更严重的后果。
因为“说”是一种释放,释放出来(哪怕不是全部)就会减轻心灵上的“郁结”。医学上不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某个病该发烧就要让它烧出来,不能用药强压下去。情同此理,孩子的心病硬压是压不下去的。
既然家长能用不停的唠叨来释放自己心中的不快、不满,为什么不能公平一些,把说、倾诉、发泄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些呢?我相信,没有心病的孩子绝无大错!青少年中越来越频繁地出现自杀、杀人、强奸等等犯罪,而这些犯罪的青少年几乎都存在着心理障碍。
当然,让孩子把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尤其是自己认为见不得人的东西说出来,前提必须是有人倾听。遇到问题时,很多家长求助于心理老师或心理医生。
其实在我看来,爸爸妈妈、家里的亲人如果能成为孩子心里话的忠实听众,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那孩子会少走许多弯路,会平安度过青春期,那才是孩子的幸运!所以我说,高明的家长会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