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这些,就不要随便批评孩子
时间 : 2015年6月5日 16:04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如果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
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1)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2)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能指向“人本身”,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么做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3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该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实施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1)陈述事实。
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2)确认可罚性。
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3)表达感受。
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找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4)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
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5)表达期望。
这是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你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例:
如果你的孩子是晚上5点钟放学,孩子7点半才回家,在5点10分时老师就来电话告诉你说孩子5点钟就放学了,7点10分时网吧的老板打来电话说你的孩子还欠他十元钱。也就是说你已经知道孩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回来后,你问他干什么去了,他撒谎说老师补课了。这样你怎样去批评他呢?这时你应该盯着他的眼睛,愤怒地问他:“老师真的补课了吗?”然后没等他回答就直接告诉他:“老师5点10分打电话来说你们5点钟就放学了;而网吧老板7点10分打来电话,说你还欠人家10块钱。你竟然撒谎说老师补课了,你怎么能这么做呢?你要知道撒谎是人最恶劣的行为,是一个人灾难的根源。我一直对你诚实,而你却跟我撒谎,你太让我伤心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这么做对吗?好了,尽管你这次撒谎了,我依然还相信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你下次不会再做这样的事了,对吗?只要你以后不再撒谎,那我们就忘了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