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交朋友真有那么难?
时间 : 2015年1月30日 14:02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我儿子黄山今年14岁,在北京一所不错的中学读书,因为学校竞争比较激烈,孩子学习的压力很大。初二上学期刚开始,黄山学习的劲头还比较足。接连几次没考好后,他就有些泄气了,无论我怎么鼓励、批评都没有什么效果。最近他和我的关系也渐渐疏远了,不像以前那样黏着我,反而和小伙伴打得火热。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和我顶嘴,有什么心里话不跟我说,也不愿意和我出去玩。我现在压根儿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我很失望,也很焦虑,脾气变得越来越坏。
听专家说对青春期的孩子不能逆着来,得和孩子交朋友,这样可以缓和亲子关系,更好地教育孩子。于是,我很真诚地对黄山说:“儿子,妈妈很爱你,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有时你不理解妈妈的苦心,和妈妈对着干,这让妈妈很伤心。从今天起,妈妈想和你做知心朋友,我们互相理解、尊重,有什么事儿谁也不隐瞒,有什么心里话也都说出来,好吗?”
儿子听我说完这番话后非常惊讶,他想了半天说:“可以先试试,但既然是朋友,我们的关系就要平等。”
我非常高兴,心想和儿子做了朋友,就可以更多地了解他,劝他好好学习。他说要平等,那就平等吧,我当时没把他的要求放在心上。
我觉得既然和儿子是好朋友,他就不能对我有所隐瞒,就应该把他的做法、想法、为什么学习成绩下降以及都和什么人玩等统统告诉我。但儿子似乎对我不够信任,除了学习上的事,其他的只是简单地说了说。尽管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但能了解到他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我感觉还是有收获的,最起码知道以后该怎样帮助他把学习搞好。
最让我困惑的是,有时他犯了错我不知道怎样管他,因为我答应过他要平等,所以每当我要批评或指出他的不足时,他就嚷嚷着说不平等,凭什么管着他?这样,我感觉反而被他控制了。
我知道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妈妈,有教育他的责任,不能眼看着他犯错误啊。
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那天吃完晚饭,我和儿子在小区里遛弯儿。儿子对我说他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个女孩,我听到后感觉天都要塌了,这么小就谈恋爱,影响学习怎么办?学坏了怎么办?我一定要利用这个机会好好教育他。于是,我很严肃地对他说:“黄山,你这样做太不应该了,对自己太不负责任了,也太让我失望了。你知不知道这样会害了自己?自从妈妈和你做朋友以来,你一直很过分,根本不听我的劝告,根本没把我这个朋友放在眼里。你的行为已经让我无法容忍了,从现在开始,我不仅是你的朋友,也是你的妈妈,有些事你必须听我的。”
满以为我的这番话会对儿子起到震慑作用,没想到儿子居然比我嗓门还大:“我们别做朋友,你也别管我!你就是黄鼠狼给鸡拜年……”
听了孩子的话,我好伤心,和孩子做朋友怎么这么难?让孩子理解做妈妈的苦心怎么这么费劲儿?
实案分析
1.和孩子做朋友,是妈妈一厢情愿的事
交朋友是两个人的事,不能刻意追求,更不能强求。张女士和儿子交朋友的愿望是单方面的,儿子并没有这样的愿望。妈妈的要求太突然,让儿子有些措手不及,于是他不敢信任,也怀疑妈妈另有企图。这样妈妈从一开始就处在被动的位置,规则只能由儿子来定,而所谓“平等”,这个规则本身就是对妈妈极大的限制。
张女士也没有认识到,和儿子有误会或者隔阂是很正常的,是儿子成长过程中摆脱依恋和控制的必然反应;另一方面,孩子的逆反和疏远不是因为母子关系不如朋友关系更有联结力,而是因为在处理亲子关系的方法上存在问题。张女士把处理亲子关系的问题寄托在所谓的友谊上,本身认识上就有偏差,也只能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2.母亲的目的性,导致了亲子关系更为恶劣
友谊之所以长久就在于友谊的纯粹和无私。母亲有目的地和儿子交朋友,朋友的性质就变了,当她的目的达不到时就会失望并产生矛盾,友谊就会破裂。张女士和儿子交朋友的目的是为了刺探和控制孩子,利用和孩子的朋友关系进行指导、说教,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母亲自以为聪明的想法,孩子其实早有察觉,他在决定和母亲交朋友时就体会到了母亲功利心理的蛛丝马迹,所以一直防着妈妈。黄山对妈妈说自己喜欢上一个女孩,就是在试探妈妈是否诚心,结果妈妈情急之下暴露了真面目,孩子的观点也得到了验证,亲子关系自然会更加恶劣。
3.孩子和父母之间无法全面平等
从形式到内心,父母和孩子都很难平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能平等,因为这会使父母失去在家庭中的主导地位,对于还没有社会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孩子来说是一种灾难。在孩子要求平等和自己不愿意平等的矛盾中,张女士感到困惑和受束缚,对孩子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窝了一肚子火。
4.父母很难做到,对孩子像朋友般的支持
朋友是需要互相支持的,尤其是在一些个人的喜好上,只要不违法,都要给予精神和行为上的协助,而“家长”朋友却无法做到这一点。
黄山跟我说,他的好朋友都知道他喜欢那个女孩儿,而且都很支持他,给他出主意,帮他传纸条。他们的友谊很牢固,因为他们都处在青春萌动的年龄,对方的感受也是自己的感受。但是父母就不同了,一是父母离那个年代已经很远了,忘记了年轻的感觉,更重要的是父母用理性生活,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学习的影响和后果。所以当黄山对妈妈说这件事情时,妈妈的反应才会那么强烈。加上曾经对“平等”的不甘,这件事就成了导火索,使妈妈和儿子的友谊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