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总要和家长讲条件怎么办?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好文分享» 最新资讯» 孩子学习总要和家长讲条件怎么办?

孩子学习总要和家长讲条件怎么办?

时间 : 2015年9月12日 10:10 栏目 : 最新资讯 作者 :

  1383548667539

  有时候,为了鼓励孩子主动发言、勇于举手、帮助他人等,老师会给孩子一颗星星或笑脸作为奖励,让好行为得以强化,这样下次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概率就会提升。

  奖励能很好的塑造孩子的行为习惯。但奖励星星、笑脸更多的属于精神奖励。让孩子感到自己不错、兴奋并伴有喜悦感。可从什么时候开始,奖励和物质挂上了钩,和学习挂上了钩呢?

  有没有一种可能,当家长为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心烦意乱时,恰巧看到孩子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动来动去。这时家长想也没多想,对孩子说:“你只要在半小时内写完作业,妈妈就带你出去吃好吃的!”孩子一听,来了精神,顺利的在半小时内完成了作业。

  于是,妈妈觉得这个方法很奏效,于是大事小事都喜欢用物质奖励的方法,屡试不爽。直到有一天,妈妈让孩子写一篇作文,孩子对妈妈说:“你给我什么奖励呢?你给我奖励,我才写!”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耐着性子想了一个妙招。当孩子再次在门口玩闹的时候,老人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

  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们这样想。仍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老人的智慧在于,他成功的把孩子玩耍的动机由自身转向外部。玩耍本是为了自己开心快乐,可当老人用奖励金钱的方法与玩乐挂钩时,孩子的动机开始不再单纯。

  那么,现实生活中又如何呢?当家长因孩子不愿服从要求,开始不断增加奖励数额时,奖励成了贿赂。孩子也渐渐开始表现的“唯利是图”!此时,家长又开始抱怨孩子贪婪。

  当孩子不再为了学习知识,解答更多的疑惑而快乐的学习时,学习也不再是自己的责任。家长通过不断提升物质激励,让孩子一点点丧失了学习的内部动机!

  那么,孩子总要讲条件该怎么办呢?家长到底能不能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物质奖励是可以的,但是奖励要适度,并且最好能和精神奖励相结合。

  孩子的需求有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之分。

  精神需求指每个孩子都希望被肯定、赞赏、喜欢。很多孩子有自卑感,这是因为从小家人给予的肯定、欣赏、赞美太少了!所以,当家长给予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赞赏的语气,都会让孩子欢欣鼓舞很久。

  孩子提升了信心,有了成就感,对自我的期许就会提高,外部激励就会逐渐转变成自我激励。物质激励可以使用,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感觉家长是因为爱他、鼓励他才给他买东西,而不是把买东西当做实现下一个目标的筹码。

  【被奖励的应该是孩子的行为过程,而不是结果。】

  当家长在给孩子奖励的时,要告诉孩子:“这个奖励是因为你今天很努力完成了功课,比之前有进步。”即便孩子没有在规定时间完成,但是因为孩子很努力,妈妈还是可以奖励孩子的努力过程。

  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使用方法小贴士:代币法是常见方法之一。

  这个方法对年龄小的孩子比较适用,可以帮助培养他们好的习惯。比如,准时起床(每天4分),打扫房间(每天3分),积满一定分数可以获得物质奖励,积满20分,可以得到一个新玩具;40分,可以去游乐场。也可以让孩子把代币存放在透明的塑料容器里,随时可以看得见自己的进步和奖励。

  代币法推迟了孩子需求的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和自制力。

  所以,孩子学习总要讲条件的现象并非一日形成,它反映了家长的教育方法,孩子的学习动机等深层问题,归根结低还是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孩子,多给予孩子鼓励、肯定。肯定他们的努力而非结果。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