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否定孩子 ,你知道吗? | 董进宇博士
董进宇博士 » 首页» 家长误区» 为什么不能否定孩子 ,你知道吗?

为什么不能否定孩子 ,你知道吗?

时间 : 2015年3月19日 14:02 栏目 : 家长误区 作者 :

图片3

    在一次电台的《说烦解忧》节目中,主持人问道我家长如何教育孩子,我干脆答道:“父母对孩子来说,本质上只有养育之恩,除此之外,便再无其它经验可谈。”他继续问:“那为什么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说:“这种老师不像学校的老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观察父母的为人处事、性格特质、价值观和审美观等,这是父母不经意之间流露出来的,没有存心‘教’孩子,而如果是存心‘教’的,便有了问题,因为父母的东西是父母年代的产物,到了今天,对孩子来说不一定适用……”

    在此,我想起一则庄子的寓言故事:有一个国王成天喜欢看圣贤书,并以为自己从中学到了治国之道。有一天,他走出宫殿来到后院,看到一个车夫正在做车轮,便走过去和车夫聊天儿。车夫看到国王连忙下拜,并好奇地询问国王读的是什么书。国王说自己读的是古代圣贤之书。车夫听后,不以为然地笑道:“在我看来,您读的都是一些无用之书。”

    国王听后大怒,质问车夫因何口出狂言,并扬言车夫如果说不出足以说服自己的原因,便会杀了他。

    车夫不慌不忙,只是指着车轮说:“我做车轮时,如果刀下得太快,就掌握不好分寸,如果刀下得太慢,就削不动。只能不慢不快——这个火候只是我的经验,是我多年总结出来的。而今我已经快70岁了,还无法把这个经验传授给我的孩子,我再急他们也不会领会得到。因此我说,大王您所读的圣贤书,上面的经验也只是古人的,那些文字根本说不清那个时代,和他们头脑中的东西。那么您读他们还有什么用呢?”

    国王听到这里,深思片刻,即刻把手中的书丢掉了。

    在此,我们并无意让孩子废除课本,因为庄子也不是这个意思。他所说的是经验的属性。

    经验,是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协调的感受数据。就像一个人在喝水时,他经验到的是水入口、咽下的感觉,他的整体经验叫解渴或品味。但这种经验只是他的,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他感觉,甚至连分享都不可能。同样,饱与饿的感觉也只属于每一个人,我饿了,所以我要吃,你不饿,所以你可能不会吃,身体的经验,任何外人都不可能感知,就像一个人病了,这个病的感觉别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最多也只是心疼或痛苦,然而只有病人自己才知道身体的整体感受。

    之所以用这么多拗口的词来形容经验,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家长无法替代孩子感受,孩子也不可能领会家长的经验。因此,所谓的“听话”或“诉苦”,严格上来说都是废话,说了也白说,因为对方根本没有体会。如果家长一说起过去就没完没了,那只能证明一点:他/她在向孩子索求回报。这就像买卖双方,侃价时,一般卖家都会说自己进货多不容易,成本多高,自己多么辛苦……,其实是一个道理。

    是的,这种“经验的传递”就是把爱交易化,让孩子总背负着这种欠账,其实潜意识是在向孩子索取爱。这是一种没有真正长大、无力承担的表达,需要对方与自己分担压力并要为自己的付出负责。比如那个卖主,总谈自己进货多么不易,其目的就是让买主也让一步,以达到与自己分担成本、不要让自己失去太多的目的。

    老子说过,父母爱孩子,连牲畜都懂得。也就是说,如果把生育的艰辛总摆在嘴边,并让孩子为此感恩,那就等于让一头小羊去感恩母羊,可羊妈妈不可能会这样教化小羊。然而,天下的大多数父母都希望孩子超越牲畜——要孩子为自己能够生下来而向父母感恩,面对此“不可抗因素”,我也在节目上说,孩子只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就行了。

    然而其它的经验,包括做事待人,那些都是父母的,是那个老车夫的,不是你的,甚至夫妻之间都无法相互取代和体会。而父母如果一定要把经验传授给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放下自己的经验,采取中道,也就是最客观的经验,而这要求父母放下我执,可放下我执的人就成佛了,父母也是凡夫,一般来说,是不太可能做到的,因此,这个任何只能交给学校。

    父母给孩子的,就是母羊给小羊的,包括如何食草、饮水和抢地盘……,这就是第一任老师的职责,父母是不用刻意传授的,在每日行为时,孩子自然会感知并吸收。而传道、授业、解惑,则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二者必须区分开,否则,孩子长大后的界限就会混淆。比如说,父母的打骂给孩子造成的是伤心,因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是亲情关系,如果打骂,就会破坏这种爱。然而孩子与老师之间没有这种亲情,如果老师体罚孩子,最多给孩子造成羞辱,但比起父母采取同样的行动,对孩子心灵的伤害会小得多。

    就如同母羊踢自己的羊宝宝,羊宝宝会感受到失魂落魄和不该活着,而其它的成年羊踢这只羊宝宝,它还会去找妈妈……,是的,父母是孩子心中唯一的,也是最后一道底线,因此,父母一定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的一切,最主要的,是接纳缺点与创伤,这才能保证孩子的人格完整。

    刘墉一再强调父母不可以否定孩子,否则会破坏孩子的人格完整。这句话怎样理解呢?

    比如说,当孩子写错了一个字,父母和老师都不能说:“你真笨,连这么简单的字都会写错。”这就等于先给这个孩子下了个定义,针对他/她这个人下了结论。而孩子是不自知的,他/她会从大人的否定得出“自己是个笨蛋”的结论。那么走到哪儿,他/她都会认为自己没出息,反正大人已经为自己设定了标签。

    因此,父母和老师要这样说:“这个字应该这么写,你看,这样就对了……,那是个错别字,可以组别的词……下次再写就会注意了吧?”在此,大人针对的是字,是事情,是第三方,不是孩子这个人。

    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这种事,父母动不动就说孩子不懂事、不省心、不听话、没出息……,不经意的一两句话,都会给这个孩子打上烙印,认为自己就是父母所说的那种人。记住,不要破坏一个人的形象,要说,只是说事情或自己的感受。

    比如父母说:“你考砸了,是不是不高兴?我可以理解你,换了我可能也会有压力,不过我认为你还有潜力……”

    或者说:“我知道你们到了这个年龄都对异性产生好感,这是生理需要的表达,我在你这个年龄也一样,只不过我知道那是个骗局,因为身体成熟了并不代表心理也成熟了,男女相爱的本质目的是婚姻,婚姻要求你的心理必须成熟,否则承担不起家庭的责任。因此,我不反对你们接触,可你一定要知道这只是生理冲动,就像一棵树虽然长高了,却还没有经历风吹雨打的磨练,因此还算不上成材,也没有能力为一个生态系统负责,所以,为了真正的饱满和坚实,只能不断充实自己……”

    类似的话题,谈出自己的感受,但不破坏孩子的正常思维,哪怕那是一种冲动与不切实际,也要尊重。因为,尊重是人格的基础,如果没有尊重,特别是没有父母的尊重,这个孩子将来就会成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具体来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父母赐予的,所以父母也可以轻易破坏它。然而一个人的人格健全了,就算将来遇到再多的风雨,都很难摧垮他/她。

相关推荐Related to recommend